东山关帝庙,也称铜陵关帝庙、武庙,位于东南沿海东山县铜陵镇岵嵝山麓、风动石国家4A级风景区内,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被漳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授予首批“漳州市对台交流重点宫庙”,2017年6月被漳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授予“漳台交流基地”,2017年10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授予首批“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东山关帝庙于2019年10月成功加入关圣文化史迹联合申遗项目,申遗工作有序进行,目前已经完成申遗地四省会签工作,并将相关的申遗资料报送国家文物局。
东山关帝庙历史悠久,唐总章三年(670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将士开拓闽南,建置漳州,有部分将士也进驻铜山(东山旧名),为了安抚将士,稳定军心,陈氏父子特从祖籍家乡中原河南引来关公香火,为开疆守土的将士们提供心灵依托。到了宋朝,东坑(今铜陵镇西南郊)等全岛四铺官兵相继设关公神位,以保境安民护兵。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建铜山城,为安抚守城官兵、保护官兵,正式建造了“关王庙”,庙内石碑记载:“刻像祀之,以护官兵,官兵赖之”。明正德三年(1508年),云霄财主吴子约来东山谒关帝庙,“宇敝陋且隘,立大悲心”,与铜陵善士黄宗继等10人共同扩建关帝庙,于是年五月初七,在原庙左空地扩建(此事记载太子亭横梁石上),至明正德七年二月初二完工,建了四年,遂成“龙盘虎踞”、“纵袤二十尺,横广五十一尺”之规模。此后,几经扩建、焚毁、重修,终于成为现在的规模。
关帝庙总长40米,宽17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六间,庙虽小而小巧精致,堂皇绚丽,主要建筑艺术集中于中轴线上,由低而高,层次有序,布局严谨,有门楼(太子亭)、前殿(拜庭)、大院回廊、大殿及花园等。整座殿宇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金木雕、石雕琳琅满目,金碧辉煌。殿顶琉璃铺瓦,庙脊彩瓷剪贴,花鸟鱼兽、人物造型千姿百态,流光溢彩。
东山关帝庙是台湾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也是关帝文化从中原走向台湾乃至世界的码头。数百年来,因为垦荒、军事、班兵、商贸等因素,东山与台湾往来密切,东山关帝庙的香火不断分灵过海,遍布澎湖以及台湾本岛。现全台湾有近千座关帝宫庙共认东山关帝庙为香缘祖庙,每年晋香谒祖者不计其数。此外,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甚至美洲地区的一些关帝庙,也有清代以来从东山分灵分香而建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