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
丹霞映红南山寺(一)
2023-04-21 15:45 来源:漳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

漳州南山寺,位于漳州市区九龙江南畔的丹霞山麓,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系太子太傅陈邕 创建。原寺名“报锄崇福禅寺”,明代改寺名为“南山 寺” o寺院香火鼎盛,历史以来就是闻名海内外的佛教大 丛林、临济宗喝云派祖庭,1983年4月9日被国务院列为全 国142座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南山古寺规模在,含笑依然花满枝。

南山古寺规模在,含笑依然花满枝。

鬓白重来千百感,江山妩媚故人稀。

这是陶铸1956年在广东省委书记任上重游漳州南山寺时,望着德星堂内那株百年含笑花树,有感于怀,兴致挥笔留下的一首诗。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对革命故地以及革命先烈们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1930-1931年间,中共闽南特委机关就设立在漳州南山寺德星堂(亦称官厅),时任闽南特委书记的陶铸在这里领导漳州人民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培养革命骨干分子。

1930年冬天,中共福建省委调军委委员陶铸到漳州重建中共闽南特委,恢复漳州地方党的工作。那时白色恐怖笼罩漳州全城,党的地下工作遭受极大破坏,许多同志相继牺牲。陶铸同志到达漳州后,便以“南山佛化学校”(即现在的南山小学)老师的身份寄居在南山寺的德星堂内,进行秘密工作。特委成立后,陶铸任书记、董云阁任副书记、卢肇西任军事委员。当初陶铸的身份是他们请来的老师,因此他可居住在南山寺的德星堂里。白天,陶铸以老师的身份到南山小学教书,晚上开展工农运动。

陶铸把闽南特委机关设立在南山寺内的德星堂,除了可以作为隐蔽的场所,这里还有一个有利的地理条件,便于与王占春、李金发等坚持地下革命斗争的老同志进行联系。陶铸的第二个任务是与南乡的王占春、北乡李金发等保持联系,因南山寺离王占春与李金发所在的九湖、颜厝只有一个小时左右的路程。

特委成立后,陶铸便在这里开展闽南革命。当时陶铸在整合基层党组织过程中发现,漳州党组织之所以不断遭到极大的损失,除了白色恐怖严重外,主要是没有掌握一支统一的武装力量。于是陶铸坚决主张整合当时南乡、北乡的武装力量,他认为:“有了武装后必须继续发动群众,带着枪去发动群众,没有群众基础就可能成为流宼”1930年12月13日深夜,冯翼飞、王占春、李金发带领南、北乡两支游击队二十多人,悄悄汇集于南乡一祠堂里,陶铸代表特委宣布将这两支游击队合并起来,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王占春、政委李金发、参谋长冯翼飞、政治部主任谢少萍,陶铸代表特委随军行动。红一支队的建立,使漳州的农民武装由小型、分散向集中、统一、正规化的红军队伍演变,成为一支正规化红军部队。从此,漳州党组织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作后盾。之后,红一支队在漳州南乡、北乡频频出击,在南乡以洋尾溪、邹塘为中心的15个乡村,在北乡以下苍、乌石、埔尾为中心的15个村,在西乡以过塘、大寨为中心的8个村均建立了游击队基点,并把活动范围扩大到龙溪县的西部以及漳浦、平和、南靖四县的边界地带,在那里建立了根据地。作战目的十分明确:即实行土地革命,武装拥护闽西苏区,牵制张贞向闽西进攻。1931年11月,红一支队发表《告工农群众书》,号召广大劳苦群众组织起来,参加红军,深入开展土地革命。

陶铸来漳州做的大贡献,便是把原本较为松散的地方武装整合成较正规的红一支队,这是正规的红军队伍,意义重大。

1931年12月,邓子恢来到漳州接替陶铸的工作,他进一步整合漳州各地农民武装力量,创建了漳州南、北乡以及龙(龙溪)靖(南靖)和(平和)浦(漳浦)边界小山城中心区三个红色区域,区域内乡村苏维埃政权、农会、妇女会、赤卫队等组织普遍建立起来,为日后靖和浦根据地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1932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攻克漳州,为了保证党对闽南(漳州)革命斗争的领导,加强武装斗争,在中央红军的指导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一支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简称红三团)。把闽南各地的游击队整合至红一支队下,成立红三团,且这支队伍在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攻克漳州中的贡献非常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