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
漳州宗教历史简介
2021-03-04 15:54 来源:漳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

漳州主要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唐初,道教、佛教已流传于漳州各地;明代中期,基督教派天主教传人;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新教乘门户开放时传人。

漳州古称佛国,自唐代至元代,境内寺院600多所,不少著名寺院建于唐、宋。五代王审知主闽,倡导佛教,倡建寺院。寺多,僧多,寺田多。南宋时,陈淳称:漳州僧侣“极为饶富,十漳州之产,而居其七。”唐、宋两代,漳州有20名著名僧人,载人《五灯会元》和《宋高僧传》。

漳州著名道观建于唐、宋,著名道人见于宋代。名扬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各地的吴夲,于宋至道二年(996年)学道云游,一生以治病济人为愿,百姓至今仍尊称为“大道公”而崇仰奉祀。

漳州道、佛两教不相斥。境内各地佛、道合一现象普遍,道子也崇信浮屠之学,有的地方僧人与道徒居处同一宫寺,奉祀道祖和佛祖。不少佛寺立道教俗神造像,僧尼对佛、道偶像同样虔敬礼拜,民间百姓更是佛、道无别,见神见佛都烧香膜拜。

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传人漳州之初,受到政府地方官的抵制,漳浦知县陈汝咸曾于康熙年间拒阻天主教传教。漳州百姓早对外国列强侵略深怀痛恨,对外国传教活动更存戒心,因此传教活动不顺利,教徒发展极少。清代末年,教会与当地群众存在对立情绪,先后发生“诏安教案”,龙溪“古县教案”,“漳浦教案”,云霄“山仔顶教案”。基督教和天主教因有外国列强作靠山,后来以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育婴堂为据点,发展迅速。

    据墓葬发现,清代有少数伊斯兰教徒迁入,但无清真寺,在社会上未构成一支宗教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